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校领导» 领导讲话

刘吉臻校长寄语毕业生:创新立业 开拓未来

来源: 校园网 | 发布日期:2016-06-29 | 阅读次数: 次

各位老师、全体毕业生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bet365资讯2016届毕业生毕业典礼,共同庆祝2016届毕业生学有所成、顺利毕业。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同学们致以热烈的祝贺!同时也向为同学们成长成才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的老师们以及你们的父母、亲朋表示诚挚的感谢!

  今年,我校共有5285名同学圆满完成了本科学业。其中,1637名同学考取研究生,将继续在国内外高校进一步学习深造,3016名同学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奔赴包括新疆、西藏在内的祖国各地建功立业。在你们当中,有1267人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6人获得校长奖学金,191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165人次获得学校三好学生标兵,270人获得北京市、河北省优秀毕业生光荣称号。还有很多同学在各类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社团组织等不同领域的活动及高水平赛事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展现了出色的风采。同学们,你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收获了成长,获取了进步,向母校、也向你们的家长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作为校长,我为你们的成长感到欣慰,为你们的表现感到自豪,更对你们的未来充满期望。

  今天,我想着重就创新立业这个主题与大家进行交流。当前,国家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教兴国和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不断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把“创新”摆在了引领时代发展的第一驱动力的位置,全面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进军号角。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创新、需要创新、崇尚创新,呼唤创新。大学作为国家和社会创新发展的引擎和源泉,肩负重大的使命和责任。

  近年来,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科研基地集聚的优势,有效整合创新要素,切实提高创新能力。学校聚集了一大批高层次学术领军人才,以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三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相继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验收,科研经费与科研项目稳步增长,高水平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学校还成功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列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单位,为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前沿科学的发展、行业技术的进步以及创新成果的转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大学毕业,对每一位同学来说,标志着个人重要学业教育阶段的完成,同时,更意味着人生新的征程即将起步。作为全面接受高等教育的最具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的大学生群体,顺应时代发展,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伟大实践,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是我们今天应该思考的话题。面对广阔的社会大舞台,培养创新意识、练就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磨炼创新素质,也是决定你们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所在。

  去年,也是在这里的毕业生毕业典礼上,我给同学们介绍了我校老师杨奇逊院士、校友沈国荣院士创新创业的事迹,也介绍了我校轮椅女孩史怡杰的事迹。今天,围绕创新的话题,我想还是从我们身边人的事例讲起,和同学们分享几个普通的华电人在科研、学习、创业、实践方面的故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思考和感悟。

  第一个事例是“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董长青博士。2004年,留学归国的董长青博士来到华电。2012年,这位当时只有39岁的年青人以突出的业绩被学校选任担当“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多年来,董长青和他的团队围绕突破制约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展开研究,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繁重的建设任务。团队获授权专利74项,发表SCI论文66篇、EI 论文110篇、出版著作9部,填补多项国家技术空白。在此基础上,团队开始走技术成果转化的产业化路子,组建产业公司。由于产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先进、适销对路,短短两三年,公司年产值就达1个多亿,计划今年成为上市企业。他们的成果“板式脱硝催化剂及相关技术”,在核心技术方面国际领先,不但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还使整个市场的产品价格下降三分之一,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十二年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艰苦创业,董长青教授团队的生物质研究平台如今成为业界一张亮丽的名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华电还有这样一个青年团队,他们是学校2012年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成建制引进的5人组博士团队。其中领队的刘松博士当时已在早稻田工作了五年并已拿到美国密歇根大学的OFFER,五人同时毅然加盟华电,在当时曾引起了早稻田大学校长的震惊和关注。早稻田大学派第一副校长专程来华电考察访问,为刘松博士团队送行。这五位博士作为通信与信息系统领域“学霸”出身的研发者,充分借助bet365资讯与电力行业企业紧密合作的良好氛围和平台,瞄准了用电大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前沿领域,把专业学术与电力学科相结合,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冲破资金、人力、条件的种种限制,在宽带电力线载波、无线光通信等领域研发出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引领性技术,并迅速瞄准市场需求,推进成果转化。他们研发的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配用电信息采集处理整套技术与产品,打破了该领域的技术垄断。公司运营第一年的销售额就达到近千万元,在很短的时间内在电力通信领域崭露头角,打出了一片无比宽阔、前程似锦的新天地。

  在这里,我还给大家介绍一位华电校友——特锐德电气股份公司的董事长于德翔。2004年,于德翔带领23个人起步创立特锐德,以高端智能箱式变电站为专业发展方向,其产品应用于青藏铁路,依托团队建设及技术创新的前瞻性战略,创业五年即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创业板的第一股。到2015年,特锐德已发展到拥有50多家子公司、集团员工5400人的规模,在电气技术方面的专利达253项,销售合同达7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最大的箱式变电站研发和生产基地,在全国铁路市场占有率高达70%以上,在煤炭、部分电力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一。但是,在这样的成功面前,于德翔并未止步,开始大踏步迈入新能源汽车充电产业,开启了二次创新创业之路。在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上,于德翔另辟蹊径,以“无桩充电、无电插头、群管群控、模块结构、主动防护、柔性充电”一系列创新思维,首创了全世界第一个汽车群充电的智能系统,获得150项国家专利。用于德翔自己的话说“品牌的必经之路必须是创新。创新的本质首先要颠覆。先颠覆自己,再颠覆别人,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近年来,于德翔积极推动与母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最近,学校与特锐德联合申报的“新能源汽车”国家重大专项正式获批,研发费用2500万元。

  同学们,创新并不神秘,也不是天马行空,而是要扎扎实实,扎根于自身的专业学习和创业实践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就在我们华电校园中,有不少同学已经走在了前面,在学期间就已经取得了优异的创新成果。能动学院的张衡同学,不仅学业成绩优秀,围绕太阳能光伏光热综合利用领域参研了国家“863”等大量高端研究项目,获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他还把学习研究融入国家新能源科技扶贫行动,把太阳能光伏用电送至江西贫困地区、引入施耐德公司的资源送往边疆藏区。还有一位电气学院12级的女同学余培,她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用“互联网+公益”的形式,发起组建了“北回归线爱心协会”,通过项目运营来推进乡村贫困儿童教育的公益事业。控计学院张国强同学带领的团队,在国家“精准扶贫、能源解困”的行动中,利用学科专业知识,设计太阳能烘干设备,研发太阳能特色果业干燥及冷储系统,有效地解决了甘肃白银地区农村农户大量大枣的储存保质问题,这个“阳光枣农”的科技公益项目在为西部农村致富增收、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此,我由衷地为我们华电这些优秀的学子感到自豪。

  我今天的出发点,不讲空洞的道理,而是给同学们讲身边人的故事。听了以上华电人的故事,不知大家作何感想?从他们创新创业的经历中,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几点感悟:

  创新来自于深厚的积淀,创新要有准确的目标定位,创新要有永不止步的信念,还要有另辟蹊径的勇气与不断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也更需要脚踏实地、把今天的学习实践和未来创新结合起来。

  最后,我还想说,创新必须要有一种追求卓越、坚持不懈的精神。创新决不是坦途,它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如同攀登高峰,要挑战体力与心理的双重极限,凭借一种非凡的意志和毅力,不断坚持下去。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那些勇于攀登的人们,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就在前不久,我们控计学院94级的罗静校友——一位个子不高、身材瘦弱的女子,在尼泊尔当地时间5月15日,以一种极其顽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让bet365资讯的校旗飘扬在世界最高峰顶。这也是她个人历史上成功攀越的第九座8000米以上的世界高峰。我们可以想象,她有多少超越常人的付出。罗静说得好,“一辈子总有一件事要做到极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8000米,如何让自己坚持下去,在每条自己选择的路上坚持到最后,这就是成功”。因此,我也期待我们每位同学在自己心中也树立一个8000米的目标,并努力实现它。

  最后,我想借用华为总裁任正非先生在6月1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讲的一句话和大家共勉。他说“建设科技创新强国时不我待,我们13亿人每人做好一件事,拼起来就是伟大的祖国。”

  同学们,愿你们在未来的人生征程中,坚守理想,勇往直前,勇于创新,在大时代的广阔天地里书写自己多姿多彩的人生篇章!

  谢谢!